back_img
好工具
>
中华本草
>
小檗
小檗

小檗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【拼音名】XiǎoBò

【别名】三颗针、狗奶子、酸醋溜、刺刺溜、刺黄连、刺黄柏

【来源】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豪猪刺BerberisjulianaeSchneid、小黄连刺B.wilsonaeHemsl.、细叶小檗B.poiretiiSchneid.、黄芦木(大叶小檗)B.amurensisRupr.或其同属植物其它种的根、根皮、茎及茎皮。春、秋采挖,除去枝叶、须根及泥土,将皮剥下,分别切片,晒干备用。

【性味】苦,寒。

【功能主治】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用于细菌性痢疾,胃肠炎,副伤寒,消化不良,黄疸,肝硬化腹水,泌尿系感染,急性肾炎,扁桃体炎,口腔炎,支气管炎;外用治中耳炎,目赤肿痛,外伤感染。

【用法用量】3~5钱;外用适量,研粉调敷。

【摘录】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小檗《*辞典》

【出处】《唐本草》

【拼音名】XiǎoBò

【别名】子檗(陶弘景),山石榴(《唐本草》),刺黄柏,三颗针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

【来源】为小檗科植物大叶小檗、细叶小檗或日本小檗的根及茎枝。春、秋季采挖,洗净晒干。

【原形态】

①大叶小檗,又名:黄芦木,东北小檗、狗奶子、刀口药。

落叶灌木,高2~3.5米。幼枝灰黄色,具浅棱槽,老枝灰色,刺3分叉,紫红色,长1~2.5厘米。叶丛生,纸质,矩圆形、卵形残椭圆形,长5~10厘米,宽2.5~5厘米,先端急尖或钝圆,基部渐狭,下延成柄,边缘密生不规则的刺状细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有时被白粉。总状花序下垂,长4~10匣米,有花10~25朵;花淡黄色;苞片披针形;小苞片2,三角形;花萼6,2轮,花瓣状;花瓣6,长卵形,长4.5~5毫米,先端微凹;基部有1对长圆形腺体;雄蕊6,花药瓣裂;子房上位,卵圆形,柱头头状扁平。浆果椭圆形,长约10毫米,红色,先端无宿存花柱。

生山地林缘、溪边威灌丛中。分布陕西、甘肃、山西、河北、山东、福建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讧等地。

②细叶小檗,又名:针雀、酸狗奶子。

落叶灌木,高1~2米。枝有槽及疣状突起;刺3分叉,长4~9毫米,或不分叉或无刺。叶狭披针形,长1.5~4.5厘米,宽5~lO毫米,先端急尖、渐尖,基部渐狭,全缘或下部叶边有齿。总状花序有时近伞形,花黄色;小苞片2,披针形;花瓣倒卵形,长约2.5毫米。浆果矩圆形,红色。

生于山坡路旁或溪边。分布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等地。

③日本小檗

落叶灌木,高至2.5米。小枝有棱线,带黄色或紫红色,第二年紫褐色;有刺,单一,很少3分叉,长5~18毫米。叶丛生,倒卵形至匙状矩圆形,长0.5~3厘米,宽O.2~1.6厘米,先端钝圆或具短尖头,基部狭窄,全缘,上面亮绿色,下面微有白霜。花多成小总状花序,有花2~5(~12)朵,黄白色;花梗长6~10毫米,或无梗;小苞片3,卵形;萼片6,长椭圆形;花瓣6,2轮,较萼片稍小,长椭圆形,长2毫米许;雄蕊6;雌蕊子房1室。浆果长椭圆形,长7~10毫米,熟时红色,有宿存花柱。花期4月。

分布于陕西、安徽、河北、湖南、湖北等地。

同属植物金花小檗(参见"小三颗针"条)、刺叶小檗(分布东北)、刺黄柏(参见"刺黄柏’条)、尖叶小檗(分布四川),欧小檗(分布西藏、四川、甘肃)等功效相似,亦作小檗使用。

【性味】《唐本草》:"味苦,大寒,无毒。"

【功能主治】

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治急性肠炎,痢疾,黄疸,热痹,瘰疬,肺炎,结膜炎,痈肿疮疖,血崩。

①陶弘景:"主口疮。"

②《唐本草》:"主口疮疳蠚,杀诸虫,去心腹中热气。"

③《纲目》:"治血崩。"

④《陕西中草药》:"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抗菌消炎。治急性肠炎,痢疾,黄疸,白带,关节肿痛,阴虚发热,骨蒸,盗汗,痈肿疮疡,口疮,咽炎,结膜炎,黄水疮。"
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3钱;或炖肉服。外用:煎水滴眼;或研末撒;亦可煎水热敷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湿热痹痛: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,猪皮肉适量,水炖服。

②治瘰疬: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,水煎或调酒服。

⑧治燥热唇舌破烂:小檗干树皮切薄片,浸清水中,每取一片含口中。(①方以下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

④治疮疖肿痛:三颗针,水煎服,并作局部湿敷。(《常用中草药图谱》)

⑤治乳痈: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,猪瘦肉适量,水酒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【临床应用】

①治疗慢性气管炎

细叶小檗全草煎制成膏后压片,每片重0.23克,相当于生药10克。每次5片,日服2次,10天为一疗程,连续三疗程。每疗程间隔5~7天。共治288例,近期控制28例(12.3%),显效89例(39.03%)。实践证明,对镇咳、止喘、祛痰、消炎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,其中尤以消炎作用较好。服药后80%病人反映食量增加,精神及睡眠好,无副作用。

②治疗小儿肺炎

从细叶小檗提取黄连素制成注射液,供静脉注射,每日1~3毫克/公斤体重,有明显的抗菌、抗感染及退热作用。治疗119例,痊愈21例,显效37例,好转49例,有效率为89%。用药后一般均在48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,症状好转,食欲增进。但有少数病人在静注过程中有心慌、出汗、面白及呕吐等反应,停止注射,休息10分钟,症状即可消失。

③治疗痢疾、肠炎

用细叶小檗根提取的小檗碱(粗制品)制成胶囊,每粒含0.2克。每次1粒,日服3次,首次倍量,小儿减半。试治10例,一般在服药后第2天症状消失,第3天大便化验恢复正常。

④试用于消除流脑的带菌状态

取细叶小檗根2两(先去其外皮),用水浸泡一昼夜,加水500毫升,熬成200毫升,使用前调整pH在7.0左右,用于滴鼻,每日2次,每次每鼻孔2~3滴,连滴3天。滴药前。清除鼻涕,头往后仰,药液滴入后以咽间有感觉为准。观察61人,投药前带菌数19人,投药后带菌敷降至3人。但观察病例较少,共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证实。

【摘录】《*辞典》

小檗《中华本草》

【出处】1.出自《唐本草》:子檗,子似女贞,皮白不黄,亦名小檗,所在皆有,今云皮黄,恐谬矣。今俗用子檗,皆多刺小树,名刺檗,非小檗也。其树枝叶与石榴无别,但花异,子细黑圆如牛李子耳。生山石间,所在皆有,襄阳岘山东者为良。陶于檗木附见二种,其一见是陶云皮黄,其树乃皮白,今太常所贮,乃叶多刺者,名曰刺檗,非小檗也。2.《本草拾遗》:凡是檗木皆皮黄,今既不黄,而自然非檗。小檗如石榴,皮黄,子赤如枸杞子,两头尖,

【拼音名】XiǎoBò

【英文名】AmurBarberryRoot

【别名】子檗、山石榴、三颗针、大山黄刺。

【来源】

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华西小檗等多种同属植物的根和茎、枝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rberissilvataroucanaSchneid.

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采挖,洗净晒干。

【原形态】1.华西小檗,落灌木,高达2-3m。木材及内皮呈黄色;小枝有棱,紫褐色,有疣状突起;刺3分叉,但着花小枝上下的刺通常不分叉,长约6mm,有时刺小或无。叶丛生;叶柄长1-2.5cm;叶片长椭圆菜至披针形,或倒卵形,长1.5-5.5cm,宽0.7-3.5cm,先端渐尖或圆钝有短尖头,基部狭楔形,全缘或疏生针芒状细刺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苍白色,有白粉。总状花序疏松或为近伞形花序,长3-7cm,有花8-12朵;无总花梗或很短;花黄色,小苞片2,卵形;萼片6,花瓣状,排列为2轮;花瓣6,倒卵形,较萼片短;雄蕊6。浆果卵形或球形,熟时深红色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m以上的山坡林下阴湿地或路边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湖北、四川和云南。

【化学成份】日本小檗根茎的木质部含小檗碱(Berberine)、氧化爵床碱(Oxyacanthine)、药根碱(Jatrorrhizine)、木兰花碱(Magnoflorine)、小檗胺碱(Berbamine)、氧化小檗碱(Oxyberberine)、掌叶防己碱(Palmatine)、非洲防己碱(Columbamine)。根皮和茎也含小檗碱。

【药理作用】参见黄连条。大叶小檗叶酊剂在动物身上,能引起子宫肌收缩,加快心率,增加心肌收缩,降低血压。根制剂作用相似。欧小檗作用与大叶小檗相似,并能降低胆囊张力,减少收缩次数,可用于胆囊疾患,减轻疼痛及炎症现象,改善胆汁流量。氧化爵床碱10mg注入麻醉犬股动脉,可引起注药侧下肢的血管扩张,全身血压也有显着下降。此碱具有利胆作用,强度较小檗碱为弱,但较持久。40微克/ml能抑制小鼠腹水癌细胞的氧摄取。在体外无抗结核菌作用。在麻醉、二侧迷走切断及人工呼吸的狗身上,氧化爵床碱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压上升及肾血管收缩有阻断作用。

【性味】苦;性寒

【归经】肺;肝;脾经

【功能主治】清热燥湿;泻火解毒。主湿热泄泻;痢疾;口舌生疮;咽痛喉痹;目赤肿痛;痈肿疮疖
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3-9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煎水滴眼;或洗患处。

【各家论述】1.陶弘景:主口疮。2.《唐本草》:主口疮,杀诸虫,去心腹中热气。3.《纲目》:治血崩。4.《陕西中草药》: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抗菌消炎。治急性肠炎,痢疾,黄疸,白带,关节肿痛,阴虚发热,骨蒸,盗汗,痈肿疮疡,口疮,咽炎,结膜炎,黄水疮。
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
小檗相关药方来源于网络,使用前请谨遵医嘱!

小檗资讯来源来源于网络,小檗在使用前请谨遵医嘱,以上中草药小檗内容仅作为参考!

back_img
功能直达
分享
反馈
热门应用
民俗文化
好工具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