芦茎《*辞典》
【出处】《唐本草》
【拼音名】LúJīnɡ
【别名】苇茎(《千金方》),嫩芦梗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。
【来源】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茎。夏、秋采取。
【化学成份】含纤维素38.64~40.98%,戊聚糖17.27~19.66%,木质素32.42~30.36%,灰分2.20~2.00%,水分9.47~7.00%。
【性味】甘,寒,无毒。
【归经】入心、肺。
【功能主治】治肺痈烦热。(性味以下出《纲目》)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0.5~1两(鲜者2~4两)。
【附方】治咳有微热,烦满,胸心甲错,是为肺痈:苇茎二升(切,以水二斗,煮取五升,去滓),薏苡仁半升,槐仁三十枚,瓜瓣半升。细切,纳苇汁中,煮取二升,服一升,当有所见吐脓血。(《千金方》苇茎汤)
【摘录】《*辞典》
芦茎《中华本草》
【出处】出自《唐本草》。
【拼音名】LúJīnɡ
【英文名】ReedStem
【别名】苇茎、嫩芦梗
【来源】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茎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ragmitescommunisTrin.[P.australis(Cav.)Trin.]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【原形态】芦苇,多年生高大草本,高1-3m。地下茎粗壮,横走,节间中空,节上有芽。茎直立,中空。叶2列,互生;叶鞘圆筒状,叶舌有毛;叶片扁平,长15-45cm,宽1-3.5cm,边缘粗糙。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,顶生,长20-40cm,微下垂,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;小穗通常有4-7花,长10-16cm;第1花通常为雄花,颖片披针形,不等长,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;外稃长于内稃,光滑开展;两性花,雄蕊3,雌蕊1,花柱2,柱头羽状。颖果椭圆形,与内稃分离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态环境:生于河流、池沼岸边浅水中。
资源分布: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。
【性状】性状鉴别呈长圆柱形,长30cm,直径0.4-0.6cm。表面黄白色,光滑,具光泽。有的一侧显纵皱纹,节间长10-17cm,节部稍膨大,有的具残存的叶鞘,叶鞘外表面具棕褐色环节纹,其下有的具3-5mm宽的粉带,内表面淡白色,有的具残存的绒毛状髓质横膜。质硬,较难折断,断面粗糙,中空;气微,味淡
【化学成份】含纤维素(cellulose)戊聚糖(pentosan),木质素(lignin)和小麦黄素(tricin)。
【性味】甘;寒
【归经】心;肺
【功能主治】清肺解毒;止咳排脓。主肺痈吐脓;肺热咳嗽;痈疽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5-30g,鲜品可用至60-120g。外用:适量,烧灰淋汁;熬膏敷。
【各家论述】
1.《本经逢原》:苇茎中空,专于利窍,善治肺痈,吐脓血臭痰。
2.《千金》苇茎汤以之为君,服之热毒从小便泄去最佳。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芦茎相关药方来源于网络,使用前请谨遵医嘱!
芦茎资讯来源来源于网络,芦茎在使用前请谨遵医嘱,以上中草药芦茎内容仅作为参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