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腰带《*辞典》
【出处】《湖南药物志》
【拼音名】JīnYāoDài
【来源】为瑞香科植物垂穗荛花的花、根、茎皮。花在开放时采收;根、茎皮全年可采。
【原形态】
垂穗荛花,又名:细轴荛花、野棉花、地麻棉、野发麻。
小灌木,高1~2米。树皮粗糙,小枝细瘦,披散,红褐色,无毛。叶对生,膜质至纸质,卵形或卵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2.5~8.5厘米,宽1.5~2.5(~4)厘米,先端长渐尖,基部楔形或近圆形,上面深绿色,无毛,下面淡绿色,被白粉,叶脉在下面隆起,明显;叶柄长0.1~0.2厘米。花黄绿色,4~8朵组成顶生近头状的总状花序,总花梗极纤细,下垂,无毛,长5~15毫米;花被筒状,长12~13毫米;无毛,裂片4,钝头;雄蕊8,2轮;花盘深裂成4枚方形鳞片;子房倒卵形,无毛。果椭圆形,熟时深红色。
【生境分布】野生于疏林或灌木丛中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【性味】辛,温,有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消坚破瘀,止血镇痛。
【附方】
①治瘰疬初起:垂穗荛花第二层皮、红糖,共捣烂,外敷。
②治跌打损伤:垂穗荛花五钱,当归三钱,水煎对酒服。
【摘录】《*辞典》
金腰带《中华本草》
【拼音名】JīnYāoDài
【别名】金丝带
【来源】
药材基源:为梅衣科植物金丝带的地衣体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rmeliasaxatilis(L.)Ach.[LichensaxatilisL.]
采收和储藏:四季可采,除去杂质,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本种与松萝属相似,但其果托表面不具纤毛状小刺,衣体表面也不具乳头状突起。地衣体枝状,较柔软,悬垂,长10-20cm或超过。表面金黄色、橘红色。几乎等二叉式分枝,主枝和分枝呈曲线形卷曲,分枝明显扁平,呈狭带片状,无光泽。主枝表面有棱脊呈纵向排列。无粉芽和裂芽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态环境:多生于高山带的针、阔叶树种的枝干上及枯木上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四川。
【性状】
1.性状鉴别地衣体丝状,柔软,呈扭曲圆柱形或扁圆柱形,基部污灰白色,向上渐为赭黄色或浅黄褐色。主枝长约2mm,次生分枝不规则二叉式,一侧单叉分枝或偶见三叉分枝。皮层稍具裂缝,无粉芽。中轴半透明棕色。
2.理化鉴别:地衣体加5%-10%氢氧化钾溶液,呈紫红色。
【化学成份】地衣体含黑茶渍素(atranorin),橘黄色素(canarionicacid),赤星衣酸乙酯(ethylhaematommate),β-苔黑酚酸甲酯(methylβ-orcinolcarboxylate),其中后两者极可能为黑茶渍素的分解产物,也可能是其生物合成前体。
【性味】甘;苦;性平
【归经】肝;肾经
【功能主治】补肝益肾;明目;止血;利湿解毒。。主视物模糊;腰膝疼痛;吐血;崩漏;黄疸;疮癣。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9-15g;研末,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;或撒敷。
【附方】地衣体金黄色,枝细如带,故名。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金腰带相关药方来源于网络,使用前请谨遵医嘱!
金腰带资讯来源来源于网络,金腰带在使用前请谨遵医嘱,以上中草药金腰带内容仅作为参考!